云計算在過去十余年發展中,帶去了哪些真正的變革?
“重塑硬件體系”“重塑軟件研發范式”“重構云端融合體驗”。
如何理解這一變革?答案就藏在過去14年云棲大會的年輪中。
截至目前,云棲大會已經走過14年。與此同時,阿里云業務也逐漸成長。伴隨每年云棲大會不同的主題和內容,阿里云的比重、發布的產品、行業拓展程度逐漸增多、加深。
從發布云郵箱,到飛天系統的打造,再到今年云棲大會上的云數據中心處理器CIPU ,阿里云的技術不斷沉淀、迭代。與此同時,阿里云在人才架構、組織結構,以及商業化方面也在謀變。
技術之變
2008年,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,將中國經濟推向新的高 潮。阿里巴巴經過早期沉淀,獲得了最初一批用戶的支持。這一年,經過兩年商業化的淘寶,積累了方法論后,宣布推出了B2C業務。在開放廣告的首月,淘寶即實現收支平衡,商業化系統確立。“2008年,我們整體收入成長大概是2007年的十幾倍?!睍r任淘寶搜索中心負責人、集團副總裁張憶芬在2009年的一次專訪中談及。
業績暴增,阿里在算力上的短板卻暴露出來。
當時,在購物高峰期,數百萬用戶同時涌入站點,這給早期阿里的服務器帶來巨大挑戰。彼時,市場上普遍的解決方案就是采購服務器,比如 IBM小型機、Oracle數據庫、EMC存儲等等。購買硬件的做法雖然見效快,但是成本高昂,且效率低。
這就相當于一次性高價買了100臺蒸包子器,但是如果買包子的人不夠,那機器就閑置了。
阿里早期也通過購買服務器的方式解決算力問題,但很快內部發現,采購成本甚至超過業務增長,怎么辦?
阿里決定自建云計算系統。
一個江湖流傳已久的故事是,馬云在和王堅密談之后,決定搞阿里云,并且表明態度,“每年投10個億,先投10年,做不出來再說。”
2009年,阿里巴巴開始研發飛天云操作系統,如今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堅,帶領團隊敲出第一行代碼。由此,中國云計算的故事開始書寫。
也是這一年,名為“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”大會首次在杭州召開,這是云棲大會的前身。這一年“發展論壇”主題為開放、共享、共贏,國內云計算產業起步了。
當時馬云說:“如果我們不做云計算,將來會死掉。”當時,這番言論被不少同行質疑,但如今,大廠們紛紛布局云計算,也算是驗證了馬云當年云觀點的正確性。
2010年,是云棲大會的一個轉折點。這一年的會議,主題是融合、創新、發展。這次大會上,阿里云的OSS、阿里云郵箱等產品第一次亮相??梢哉f,阿里在云上邁出了第一步,但產品形態還相當初級。
與此同時,阿里云開始沉淀技術。或許是早年,采購IBM小型機、以及大量使用oracle數據庫的印象太深刻,阿里云為了解決成本太高還受制于人的問題,決心做自主可控的研發系統。
而阿里云飛天是其自研道路上的一個標志。
從阿里云出發開始, 就自建了國產云計算系統“飛天”,此后, “飛天”系統也從此成為阿里云的奠基技術平臺。
2012年,第四屆大會舉辦, “阿里云開發者大會”首次以獨立會議品牌亮相,會議展示了阿里云為開發者提供的諸多云計算產品,包括彈性計算、存儲、大數據處理等,為業界詳解云計算究竟能帶來哪些創新成果。阿里云飛天平臺也在本屆大會上亮相。
此后多年,阿里基于業務自主可控的需求,研發了神龍架構、自研了含光800、倚天710這樣的芯片等,基本上從里到外,對核心技術進行了自研。
2013年,大會舉辦地定址云棲小鎮?,F場樹立了第一座標志,飛天5K紀念碑,上面刻滿了參與開發的技術人員的名字。距離飛天紀念碑不到200米的地方,部署了一個5000臺機器的云計算集群。
算力之變
在技術變化之余,阿里云的算力也在升級。
2015年更名為云棲大會,重點提出云計算為產業升級和改革創新提供了源源動力。大會上,阿里云宣布新品牌和品牌廣告“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”。
事實上,這句話也隱含了阿里云的發展路線:技術質變,引發算力量變。
2019年,阿里云首款自研服務器AI芯片含光800正式面世。在這之后,阿里云通過自我研發、外部收購兩條腿快速奔跑。試圖更快的殺入核心決賽圈——CPU市場。
CPU對于云計算而言,相當于包子鋪的包子餡。CPU的涉及難度非常大,壁壘極高。過去多年,這一市場一直被英特爾x86架構統治,其市場份額甚至一度超過90%。包括惠普、AMD在內的大廠都曾沖擊這一領域,但卻難以撼動英特爾的絕對優勢。
“過去我們從分布式到資源池化,都是以CPU為中心的云時代,事實上也完成了非常多的一些創新,特別是像資源池化等等。但是隨著數據的增長、隨著規模的變大、隨著延遲的要求越來越高,需要呼喚一個全新的一個技術體系去滿足下一階段的要求?!痹谧罱脑茥髸希⒗镌浦悄芸偛脧埥ㄤh說。
去年云棲大會上,阿里云推出了首款自研云原生處理器CPU——倚天710。值得一提的是,倚天710去年完成流片,今年就已完成大規模部署。阿里云透露,倚天710在去年流片回來后不久,就迎來了阿里一年一度的“雙11”大促。不僅支撐了阿里巴巴內部核心電商業務,還開始對匯量科技等科學研究、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等多家企業提供服務。
更加重磅的是,在今年的云棲大會,阿里云發布了下一代云計算的基礎設施核心CIPU。CIPU的說法直接映射于PC時代的CPU,意為云時代的IDC內部的處理核心。在這個全新的架構下,計算、存儲和網絡接入CIPU,資源即可被高效的云化管理。
通過積累和不斷訓練,阿里云的技術水平已經處在行業最頂端。按照張建鋒的想法,云計算越來越接近進入下一個時代了——全新的架構定義,全新的軟件界面,硬件加速?!按蠹以谥匦露x云的結構的窗口期,如果我們定義好了,中國就可以在下一代的技術時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?!?br />
如果這個時代來臨,阿里云在技術層面一定會站在最前排。
組織之變
在技術迭代之余,阿里云的組織架構也在隨之豐滿起來。
事實上,當企業業務規模、集群不斷增長,人才、架構就需要隨之變化,這一點上,阿里云也在自我革新。
如果說技術決定企業的底盤,那么人,才是決定技術方向的羅盤。
一個較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張建鋒的上任。3年前他接手阿里云的時候,曾提出阿里云要“被集成”,這個說法的核心就是推動阿里云從提供資源向提供能力轉換。如今,張建鋒提出Back to Basic,再次把技術放在了首要戰略位置,也再次把向用戶提供能力作為努力的方向。
技術的變革是不斷向上迭代,而推動技術改變的,是人才的躍遷。
今年,阿里云組織結構的變化不小。
今年4月,阿里云進行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,涉及多位中高層:前華為高管蔡英華空降阿里云,任M7級(資深副總裁)高管;阿里云中國區副總裁黃海清將接棒任庚,任阿里云中國區總裁;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、云智能銷售管理與生態發展部總經理郭繼軍(M6)離職;此外還有部分中層人員有變動。
高層人事變動,是戰略調整的前兆。
過去,阿里云業務多以行業、板塊劃分,例如國際業務由袁千負責,泛政府行業由許詩軍負責,金融領域由劉偉光負責。事實上,阿里云銷售線一直存在一個弊病,就是各自為政、各立山頭。蔡英華收攏了數位M6高管的匯報關系,均為銷售線,大概率擔負起重塑銷售體系的任務。
阿里云中國區有16個分公司,每個分公司都有專門的服務與拓展的BD人員。混合云業務更多聚焦在泛企業賽道里面的國央企數字化轉型、上市公司的轉型以及民營五百強的轉型需求。同時在數字政府加大投入。
但是轉型之路不易。
阿里云智能中國區總裁黃海清和團隊做了幾點要求:
第一,每個分公司的總經理其實就是和支持各位伙伴服務的1號位。每個分公司總經理會帶動每個泛企業、泛互聯網和泛政府的leader和核心骨干一起配合“打仗”。但分公司總經理是1號位。
第二,中國區作為伙伴先行的落實部門,在每個分公司BD同學和各個leader的帶動下,和當地伙伴以每個月為單位開例會。主要對焦共同拓展的客戶名單,對齊要共同拓展的這些商機。
這些要求的背后,都是為了一點:避免開疆拓土過程中的內耗和生態合作中產生更多爭執。
除了高層的變動,阿里云內部中高層變動也年初這輪調整中進行了改變。
比如,阿里云中國區總裁任庚離職,任庚早先在華為做過緬甸分公司總經理、華為泰國分公司副總經理,屬于中層干部。2015年加入阿里之后晉升迅速,由阿里巴巴跨境事業部總經理到阿里云,一路升至阿里云中國區總裁。任庚擔任中國區總裁之后,阿里云進入發展快車道。從營收數據來看,迅速由133.9億元猛漲到2021年的601.2億元。接棒任庚的,是阿里云中國區副總裁黃海清,他2016年加入騰訊,2018年從騰訊云副總裁崗位離職。
人事變動與業務戰略有緊密關聯。2021年,阿里云展開了一系列變動,諸如省公司自負盈虧等措施,重視政府業務和區域下沉,中國區變化首當其沖。
這些變化調整,劍指商業化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