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7日立冬,正式拉開冬季的帷幕,但除了北方的個別城市,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仍能感受到陽光的和煦。相比之下,在受到整體大環境反復施壓后,國內某些行業所經歷的“嚴寒”,比“真正的冬天”更早到來。
據此前星圖數據發布的2022年雙十一數據來看,從10月31日-11月3日監測的主要B2C電商平臺銷售額整體為3341億元,而這一數字甚至不及往年一天的銷售額。
當然也有行業表現是在意料之外,比如家電業,行業整體在上半年遇冷,卻在雙十一迎來強勢爆發,其中像空調品類就迎來了一次難得喘息之機。
市場雙降,空調業寒冬已至
家電行業迎來寒冬,早在2019年就有所體現,去年雖然國內市場迎來了短暫的提升,但今年上半年的市場成績又讓所有期望化為泡影。
據AVC數據顯示,中國家電市場銷售規模3389億元,同比下滑9.3%,市場規模相比于疫情最為嚴重的2020年上半年的市場規模僅稍高99億元。
空調行業則是“重災區”,同樣來自AVC的數據顯示,2022年上半年空調全渠道零售量2154萬臺,同比下滑20.9%;零售額727億元,同比下降15.3%,分渠道來看,線下和線上也分別出現了10%和20%的跌幅,用行業人士的話來說,“當前空調市場的成績可謂觸目驚心。”
空調市場之所以出現如此規模的下跌,其實伏筆早已埋下。
多年來,空調產品一直處在“價格戰”的陰霾之中,但去年以來受銅、鋁等原材料持續18個月漲價,使得空調成本大幅提高,產品售價受此影響也出現一定上漲,然而消費市場已經習慣了“低價空調”,面對持續增長的售價,消費者明顯提不起太多興趣。
第二則與外部環境有關。這些年房地產行業的持續低迷,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300城住宅用地供求規模均縮量明顯,推出面積和成交面積同比分別下降44.3%和55.6%,這使得家電消費需求同樣萎縮。
最后,則是在于消費者對于當前空調產品的購、換意愿不強烈,一方面是需求飽和;另一方面則是產品創新未能打動消費者。這些年,在物聯網概念的推動下,空調也邁向了智能化,但僅停留在控制終端的改變上,使得消費者對于產品創新沒有深層次感知。
“不壞不換”成為整個家電行業的“老大難”。
從品牌維度來看,艱難的大環境使賽道玩家不得不拋出自己的解決方案,像美的發力渠道改革,去年開始大力推廣起了“前置倉”模式,學起了“生鮮玩法”。
8月,格力空調更是被爆出“二選一”的負面。這一“經銷商事件”最終也鬧得沸沸揚揚。
在行業人士眼中,這或是格力、美的等品牌,面對嚴峻的大環境變遷都開始滋生出無力感。當然,行業中并不是誰都在愁眉苦臉,今年雙十一的成績算是為空調行業帶去了短暫修整期,也成為各大品牌未來走勢的一份鑒定書。
TCL空調雙十一戰報的背后,再顯創新重要性
雙十一數據顯示,在10月31日20:00-24:00雙十一開門紅期間,TCL空調全渠道銷售額同比增長394%,28小時京東平臺成交金額同比增長超100%,而新風空調更是成為全渠道銷售增速冠軍。
此外,據京東家電競速榜顯示,TCL新風空調小藍翼Ⅱ系列產品斬獲“雙11”京東家電空調服務口碑冠軍,并在“雙11”京東新風空調TOP10榜單中占據三席成為上榜數量冠軍。

